阶层?性别?不,“冒充者综合征”源自你的父母

调查表明,经常受到父母鼓励的博士生不太可能受到自卑感的困扰

十月 27, 2022
Venice, Veneto, Italy - February 19, 2020 Colourful and beautifully crafted costumes for this couple posing at San Marco square waterfront at sunset.
Source: iStock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研究人员称,与社会阶层和性别的影响相比,博士生是否觉得自己是“冒名顶替者”更可能取决于年幼时父母对他们的支持程度。

此前有多项研究显示,大量博士生和学者表现出了“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的迹象。该术语被用于描述一系列感觉,包括担心自己不值得成功或者不如别人,以及一直害怕被揭露为骗子等。女性和来自贫穷家庭背景的学者通常被认为尤其容易受到其影响。

但一项针对芬兰8所大学1694名博士生的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并非冒充者综合征的重要预测因素,而是否成长于资源稀缺的家庭也不是。

相反地,根据《高等教育》杂志(Higher Educa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的研究人员发现,博士生在童年和青春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鼓励越少,他们就越有可能经历这种感觉。

虽然硕士论文获得高分对冒充者综合征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二者的联系并不显著。

低水平的计划——这被认为与“随缘”进入博士教育阶段相关——是自卑感的另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图尔库大学教育系研究员汉娜·诺里(Hanna Nori)告诉泰晤士高等教育:“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是最重要的。”

该研究的关键部分之一是由4个要点组成的“博士冒充者综合征量表”,要求受访者描述他们对自己学术能力的感受。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2.13分,而超过7% 的受访者得分为3分及以上。

这与2019年对女性学者的一项调查形成鲜明对比,那项调查发现2/3的受访者“经常地”或“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冒名顶替者”。

诺里博士和她的合著者马库· 万塔亚(Markku Vanttaja)写道:“我们的研究表明,其根源通常会追溯到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那时个体的内心故事逐渐开始构建。给予支持的父母无疑能帮助创造一个积极的内心故事。”

但二人表示,了解冒充者综合征在博士生群体中很常见这一点“可以减少过度的自我批评”,并认为博士课程“应该更好地考虑博士生的背景、生活状况和目标”。

patrick.jack@timeshighereducation.com

本文由刘静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翻译。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