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质不重量”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关键

学者们称,海外招生的快速增长要求更好、更开放的国际教育政策

三月 31, 2021
Young man with national chinese flag in Forbidden City
Source: iStock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根据本月发表于《华东师大教育评论》(ECNU Review of Education)的一项分析,如果中国想继续推进其快速国际化的道路,就应当继续完善政策和提供给国际学生的开放选项。

作者们写道,虽然中国在40年间成功地将海外招生从几乎为零增加至50万名学生,但新的重点应该放在质量而非数量上。

“即使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政府也坚持要开放高等教育并使其国际化。”该论文的合著者、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玉婷在接受泰晤士高等教育采访时说:“但是,招生质量一直是近年来的政策重点。以质量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将不再受到鼓励。”

本文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国际学生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在学位课程招生等领域增加高校自主权。研究还建议,大学应提升多个专业领域的容量,而不仅仅是传统上受国际学生欢迎的专业(例如医学)。此外,建议增加就读学位课程的外国学生比例,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

该论文称,“考虑到国际学生与本地学生间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差异”,在教学中还应进行质量控制。

“大学应在管理上获得更强的机构独立性,包括国际学生管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缺席。”张博士说:“实际上,政府应加强其在立法、监督和问责制方面的责任,以保证教育质量。”

张博士与其合著者余辽(Yu Liao,音译)通过回顾追溯早至1978年的112份政策文件来追踪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努力。彼时中国仅接待1236名外国学生,而高等教育体系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这与2018/19年度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年中国接收超过48万名国际学生,使其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目的地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在此期间,中国采用了越来越复杂的与外国学生互动的方式,包括更好的课程设计和服务,例如银行、保险、医疗保健和校友联系等。

该论文称2010年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国际招生被期待“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教育国际化被与“国家战略和国家形象”联系起来。高校被期待“培养大量了解中国并以友好方式对待中国的(国际)毕业生”。

但是,该论文称,中国国内实际上存在一个障碍,因为国际学生的质量受到“公众质疑”,主要是因为“对中国政府通过奖学金资助大多数国际学生的误解”。

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等外交项目与国际招生有关联,该倡议每年为来自参与国的学生提供一万份奖学金,其中大多数来自非洲、中东、中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

使形象问题更加复杂的另一点是约半数国际学生为了学位课程留学中国,这比传统西方留学目的地要低。

该论文称:“考虑到国际学生教育质量的争议,提高学位学生的比例是实现高质量扩张的有益策略。”

由于新冠危机导致的边境限制,今年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招生都在放缓,许多国际学生留在自己国家学习。但是,张博士说,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是否是个长期趋势。

“教育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关键战略。” 她说:“中国高等教育有望通过提高其质量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

joyce.lau@timeshighereducation.com

本文由Liu Jing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翻译。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

相关文章